綠蔭家園與來自香港學校的中學老師及學生到內蒙古多倫縣NPO綠色生命的第三植樹基地種植樟子松,並安排與香港友人及師生與來自中國不同省市的大學生交流有關中國荒漠化問題、中國荒漠化防治工程及有關多倫縣的生態歷史文物知識等
2014/7/16-19
前言
2014年7月「綠蔭家園」組織的義務植樹活動,得到NPOGreenLife「綠色生命」的支持和安排,在北京以北的內蒙古多倫縣進行。這次香港的中學生和老師,選擇了乘搭從香港紅磡直達北京的直通火車,到北京跟十多位來自不同省市的大學生,香港「綠蔭家園」的執委和各地來的志願者在北京會合。接近24小時的火車之旅,讓香港同學對中國從南到北的地貌和景觀有了個初步輪廓。與來自廣西、重慶、瀋陽、深圳和北京大學生一同努力和遊玩,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香港的學生跟來自其他省市的學生和遊人一樣,對於在內蒙荒漠竟然會有快艇、飄流、策騎、遊船河等活動,驚嘆不已,多倫歷史生態文物之豐富,更令一眾喜出望外。以為義務植樹是一種付出,到頭來原來收獲更多。
內地大學生的回響
出發前,先在紅磡火車站來一個大合照。 與各省市來的大學生會合後,彼此都抓緊機會,在旅遊車上,打破語言、背景制度和年齡的隔漠,盡情交流。 多倫雖曾經嚴重荒漠化至沙化面積達8成以上,但經多年結合農林牧業的綜合治理,部份土地已康復。旅遊車外望,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也在部份地方重現。特別是開展了百萬畝樟子松計劃之後,沿途可見植林片片,同學對此行來植樹有機會成就將來的生態改善,更充滿信心。 抵達植樹基地,香港義工們鬥志激昂。 但在開始植樹前, 先要請林業局的專家給志願者來一次清楚的示範。才不會把栽培了兩三年的樹苗糟塌。 何況,這次植樹是多倫林業局、中日友好公益組織「綠色生命」、香港志願組織「綠蔭家園」、國內企業人公益組織「蕃秀中國」、香港中學生和國內大學生為修補地球一小片土地的第一次合作,各負責單位都向志願者表達了,對一個更美好的將來的期盼。 不同的旗幟,不同的年紀,但理想一樣,目標一致。 開工了! 同學對這次學習非常認真,爭取時間在火車廂裡,商討對預先設計了的學習任務的分工。 烈日下,也真的需要竭一竭。 收工前,別忘了執拾廢物。 「綠蔭家園」總幹事接受訪問,解釋香港朋友和師生參與的意義。 更不要忘了來一個大合照。 兩張旗幟融為一體了。 以為已筋疲力盡,卻原來還是精力無窮! 小伙子果真幹勁沖天。 晚上「綠色生命」的易解放女士為遠方客人安排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蒙古歡迎儀式。 香港的師生們也向「綠色生命」和「綠蔭家園」送上他們的紀念旗,表達對是次植樹活動安排的謝意。 同學們可能之前未能想像在曾被荒漠化蹂躪的內蒙多倫縣,部份地區生態恢復後,可以在多倫湖乘風破浪。 乘遊船暢遊多倫湖,欣賞湖光山色,才知道原來多倫原名多倫諾爾,蒙古語就是多個湖泊的意思。荒漠化嚴重時期,因為沙子不斷吹進湖裡,很多湖泊乾涸,或面積減少。大面積種樹之後,部份地區生態改善,湖泊也就重獲生命。 湖邊策騎可能在內蒙並不陌生。 但誰會想過在內蒙河谷玩飄流呢? 然後夜訪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清初古寺滙宗寺。 當年多爾袞團結各旗,會師多倫,開始染指中原的盟誓,彷彿還在空中迴響。地上石刻地圖,清楚記載清朝盛世時期的版圖,原來在多倫縣溜澾,每步都是歷史。 兩張旗幟,就這樣把多地年青人的心連在一起了。 喏稱「蕃薯叔叔兵團」的國內大學生志願者,各有不同體會。 來自廣西南寧的大學生: 「如果你不來多倫,你永遠不知道. . . . 祖國的沙漠化有多嚴重,內蒙的沙塵暴卷起來可以通過平流層, 吹到香港. . . . 如果你不來多倫,你永遠不知道,你種下的樹不再是簡單的一棵樹,而是希望. . . .」 來自廣西桂林的大學生: 「. . . 南方是多山多水的區域,而北方的山不多,水是缺乏的……南北方的差異十分大,但是我們對於治沙的決心是一樣的. . . . “億萬個人,億萬棵樹” 只要我們堅持,不管是十年,還是 一百年或者更久,沙地和沙漠終將 被綠洲代替。」 來自廣西, 將升讀醫學院的志願者:「. . . . 我國的荒漠化形勢嚴峻,儘管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為止,也不能說已有效控制了風沙的流動。易媽媽的“綠色生命”帶領著熱情洋溢的志願者,來到需要植樹的大荒漠。志願者用真誠與汗水種下一棵棵的幼苗,然後期盼每一棵幼苗都健康地成長。」 另外一位來自南寧的大學生: 「當我知道站著的草原是當地林業局的工作人 通過十幾次的飛機播種而得來的時, 我整個人都楞住了. . . . 但這小片的綠色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 . . 希望有更多的人會去瞭解和關注國 家環境,盡自己的力量去緩解和改善。」 來自黑龍江的大學生:「小小的樹苗在我們手中一棵棵地種下. . 希望我們的小樹苗快快長大. . 在這二天裡,我瞭解到荒漠化的嚴重性了,親手植樹中明白國家林業局的辛苦,易媽媽的不易。我們得宣傳植樹,我們得一起行動,保護我們 的家園. . . . 」 升讀四川雅安大學的志願者:「我生長在綠水青山的廣西,不知道北方的沙漠化那麼嚴重,這一次的經歷讓我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 .更要從生活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 . .這次通過香港的陳校長到內蒙各沙漠考察的視頻,認識到流動沙漠的恐怖性,不知已吞噬了多少草原、樹木、農田和房屋,害得多少居民失去自己的家園. . . 我更深刻意識到生命的珍貴. . . 我們今天種下的希望,會撐 起一片綠蔭;昨日的荒涼,明天會生 機勃勃. . . .」 在深圳做研究生的志願者:「. . . 多倫是個非常美麗的一個城市,有廣闊的大草原,有清澈的湖水,絲毫見不到所謂的沙漠。後來才瞭解到原來十多年前的多倫到處都是沙,一片荒蕪之地,後經過政府用飛機連續播了幾年 草,才將沙子固住。但這種草原是脆弱的,不進一步在草地上種樟子松樹,沙漠隨時捲土重來。」 在瀋陽讀大學的志願者: 「來到植樹基地我見到了一生難忘的景色,一邊是草原,一邊是沙漠,黃與綠的衝擊太刺目了,生與死就是一線之間. . . 種樹的老伯來了,他的皮膚黝黑,目光堅定。他教我們植樹:在這裡每一棵樹都十分珍貴。我就是想多種一棵,多活一棵,讓沙漠滾出多倫。 我聽了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