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gus colonization rate

基礎土壤科學系列四 : 解讀土壤食物網分析有關真菌活性的數據(二)

二 不同植物對真菌的需要和真菌在植物根系的拓殖率

菌根真菌對不同植物起不同作用,有些植物絕對需要它們,另一些則避之則吉。務農者需要知道所種的作物是屬於那種。基本上一般早期演替植物,雜草例如白花鬼針草、十字花科蔬菜、芥菜和紫甘藍等不需要菌根真菌,甚至可能會被菌根真菌傷害。年度蔬菜、花卉、牧草和行栽或廣畝作物需要泡狀叢枝菌根真菌(VAM),多數常綠植物需要外生菌根真菌,而藍莓和石楠類等植物,則需要杜鵑類菌根真菌。

科研上,現在還未有文獻能完全確定植物根系究意要有多大的比例被菌根真菌拓殖才能產生好處。主要原因是,好處的界定是相對的。菌根真菌因能利用簡單的空間阻隔,以及產生能提高養分吸收率的腎小球蛋白(glomulin)或其他代謝物,保護植物根系不受疾病侵襲。也因為它們能把植物未能享用的礦物質,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可溶性形式,並傳送到根系,以換取由植物提供的糖,菌根真菌因而可降低植物承受的壓力。

菌根真菌雖能在很多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但要將所有這些益處載錄,是異常地昂貴和困難的,因而現在還未有完整的在案記錄。(根據Moore和里夫斯Reeves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研究),可以說有益的拓殖率不應少於12%。(而根據莫斯Mosse和聖約翰St. John的各種論述和著作),拓植率最低水平更有可能是40%。

早期研究人員曾發現高達80%的菌根真菌拓植率,但這很可能是因為當時未能區分,致病真菌產生的叢枝和泡狀結構,與真正的泡狀叢枝菌根真菌(VAM)的不同。現在我們已能辨別這些假菌根,因此拓植率很少會高達80%。

在過去10年,有些研究人員發現有些菌根真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產生泡囊,認為VA菌根真菌應該叫[叢枝菌根真菌],而非VAM[泡狀叢枝菌根真菌]。所以我們要留意有時人們用VAM,有時卻只稱AM,可能指的都是同樣東西。

對於不需要菌根的植物,我們沒有需要評估其根系的菌根拓殖率。雖然艾倫Allens曾指出,某些作物將非菌根植物排擠出區外的方法,就是確保菌根真菌存在於該地域中,因為菌根真菌會抽走非菌根植物的養分。這可能就是菌根作物在跟雜草或早期演替植物競爭時獲勝的機制。

但當菌根拓殖率低於理想時,不論植物需要的真菌種類,是VAM或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或杜鵑類菌根真菌ericoid,都要檢查拓植率低得如何,然後適量給予補充。

鳴謝 : 感謝SFI Australia 授權翻譯及轉載